查看原文
其他

深情疗愈大地的“土壤医生”

许文龙 土壤观察 2021-04-28

导  读


写土壤科普文章,到实地考察做科研,开相关讲座,为政府做专家咨询,是近几年陈能场花费时间、精力最多的事

文/泉州晚报记者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泉州晚报(2020年12月11日)


陈能场身着订制的宣传T恤,为土壤科普活动奔走。


我们吃的粮食,几乎都是从土壤里长出来的,生活中,却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土壤的安全问题。如果土壤不健康,我们吃的粮食是不是也会受到污染?


“在我国,做土壤科普的人太少了,很多人并未真正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中国土壤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所研究员陈能场笑着说。这位从德化赤水镇猛虎村走出去的土壤专家,几十年来奔赴在土壤治理与土壤科普一线,走遍千山万水,深情疗愈大地,让更多人知道土壤安全的重要性。


为土壤治病的“医生”


为学生进行科普受热捧


12月5日是第七个世界土壤日。4日,石狮市第三实验小学多媒体会议室里,几十名身着黄白色校服的小学生们坐在一起,认真地聆听从广东远道而来的陈能场讲述“土壤的十个小秘密”。虽然离乡几十年,但一口浓浓的闽南腔普通话,一下子拉近了他与同学们的距离。


土壤科普“进校园、进乡村、进企业”(右四为陈能场)


讲座结束后,陈能场马不停蹄地来到石狮灵秀镇灵狮村,了解当地乡村土壤种植情况,与农民面对面进行交流,倡导“保护土壤,健康种植”的理念,随后再次走进石狮市第四实验小学,为孩子们进行土壤科普宣传。


此后,他来到当地华山村农耕文化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案例,让园区种植户们深刻理解有机肥使用的注意事项、土壤清洁、水叶菜种植等内容,并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让种植户们有问题可及时联系他。


一天忙活下来虽然身体很累,但陈能场却开心不已。“中国关于土壤的科普太少了。”他告诉记者,科普是科学家的责任,却没那么简单。他想要做的,就是“努力传播多些,传播好些”。


作为中国土壤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陈能场的工作千头万绪,忙得快要“飞起来”。“感谢社会各界为深入宣传土壤健康知识,积极倡导土壤健康理念所做的努力。”陈能场希望,这些工作能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土壤与人类的福祉和环境密不可分,同时提高人们对有限土壤资源的保护意识。


科班出身的“土壤人”


1966年,陈能场出生于德化赤水镇猛虎村,家中有兄弟姐妹9人。“很多人一听到我的名字,以为我是学物理的,或者父母是物理老师。虽然我名字很‘物理’,但是我最怕物理。”陈能场幽默地解释道。原来,他是家族中的“能”字辈,“五行缺土”,他的父亲就找到这个“场”字,共同组合成这个名字。“五行缺土”的陈能场,反而跟土打了几十年的交道。


“我父母都是农民,小时候跟着家人一起种田。挑大粪、刨地瓜、割水稻、养猪、养鸡鸭、放牛等,几乎什么农活都干过。”陈能场回忆道。如果说起自己最早与土壤的渊源,大概就是儿时他就喜欢利用山间房前屋后闲置土地,开垦出一小块田地,在上面种南瓜、地瓜、向日葵等。“土地能给我带来收获的喜悦。”


中考时,陈能场因成绩不错,被德化一中录取,这让父母十分高兴,坚定了让他继续读书的信心。“高中阶段我比较喜欢化学,化学成绩在班级也名列前茅。”他说,后来高考填报志愿时,他第一志愿填报是厦门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然而未被录取,后来被福建农学院(现为福建农林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系录取,从此踏上与土壤的半生不解缘。


“选这个专业是因为跟化学有关,后来上大学发现这个专业还挺有意思的,整个大学期间我的成绩都不错。”陈能场说。四年很快就过去,毕业时刻他面临到底是回乡工作还是继续读研的抉择。对他欣赏有加的毕业论文导师卢程隆教授本欲将他推荐给著名土壤化学家陈家坊做“关门弟子”,但未能如愿。此后,他在卢程隆的鼓励下选择考研,顺利成为我国著名土壤学家、致力于土壤环境保护研究的陈怀满研究员的硕士生。


在陈怀满的引路下,陈能场开始了对土壤重金属的专业研究。毕业之后,他先回到了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工作。1995年,他离开厦门,前往香港科技大学做研究助理。从那以后的差不多十年时间里,他一直在香港和日本两地折返。


在香港工作半年多之后,陈能场拿到了日本文部省奖学金,赴日本鹿儿岛大学攻读博士。博士毕业,他先后在香港城市大学、日本名城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并成为鹿儿岛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直到2003年,他选择从日本回到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现为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工作。


勤劳严谨的传播者


陈能场(右一)在水稻试验田工作


作为行业顶尖的学者,陈能场没有选择关在实验室里做研究,而是一直奔走在中国大地上。2005年陈能场关注到广东韶关市上坝村的污染问题,开始走进当地考察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现实。2007年他租了村民一亩多被污染的稻田,开始测试种植不同种类的稻谷,最终在20多个早稻和50多个晚稻品种中,找到可以提取重金属的轮作模式,渐渐种出了安全的稻米。


陈能场(右四)经常到田间地头调研,满身大汗也觉得快乐。


在上坝村做了8年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工作,陈能场的实验在田里开花结果,虽然用植物为土壤“解毒”是看得见成效的,但是因为种出来的稻米不能吃、村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等众多原因,这项技术没能很好地推广出去。土壤修复如果单靠学者做实验,显然势单力薄,也就是这件事启发了陈能场,从土壤修复工作转型到土壤科普工作。


2012年,陈能场以实名开通了微博,开始发布一些简单的土壤科普。因其专业性、趣味性的特点,很快收获2万多的“粉丝”。2013年2月末,“万吨镉大米流入广东”的消息引爆了社会舆论。土壤污染问题以及大米的镉污染方面的问题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作为致力于长期研究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专家,很多媒体找到陈能场问及镉大米产生的原因、危害等。


通过这些活动,陈能场一方面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也深深感觉到从土壤污染到粮食安全再到人体健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关系,并非用只言片语能解释清楚,而愿意站出来为这个敏感话题发声的科学家却少之又少。


“土壤科普的工作很重要,需要有人来做。我国目前还没有开始做这项工作。”此后,陈能场萌生自己写土壤科普文章的想法,并在《南方都市报》上开设专栏“舌尖上的重金属”,以每月两篇的频率见刊,普及土壤污染防治知识,告诉公众理性认识土壤污染防治。此后,他的一些土壤科普文章先后发表在《财经》《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经济报告》和澎湃新闻等媒体。2017年12月,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开展的“十大传播达人”公布,陈能场是10位获奖者中唯一一位进行土壤科普的环境科普类达人。目前,他拥有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环境生态领域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科协土壤环境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阿拉善SEE第一、二届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诸多头衔。


陈能场发表的论文《中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面面观》被收录到《中国改革2014》,一些文章得到了智库的收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探析》一文入选2020年度“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


2014年初,陈能场与曾从事媒体工作的董文茂一起建立了名为“土壤观察”的微信公众号,作为土壤科普传播的新媒体阵地。随后,又先后建立“土壤家”“环境与健康观察”两个微信公众号。目前,这三个微信公众号已经拥有7万多名“粉丝”。此外,他还制作一本土壤科普挂历,告诉农民每个月的土壤该如何保护。


土壤科普路上的“愚公”


陈能场在线上为学生进行科普宣传


做土壤科普需要一点淡泊和坚持,甚至一点“傻气”。看似简单的科普,可是费的精力太大。对于很多科学家而言,迫于科研压力,做科普有心无力是普遍的原因。


在陈能场看来,这件“傻事”不但非做不可,而且蕴含着大智慧。土壤科普具有必要性。一方面土壤的形成极为缓慢,以至于任何个人在人生尺度上看不到变化,另一方面土壤的破坏可以是瞬间的事情,其治理和恢复却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经济代价,很多古文明的消失与土壤的破坏和退化有莫大的关系。其次,土壤的健康和人体的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万物土中生”“人如其食”等谚语都说到了这些点子上。


科普既要通俗易懂,又要严谨准确,二者相辅相成,如鸟之双翅,缺一不可,考验着科普人员的功底和积累。单单让语言从专业性转到通俗性,陈能场就花了三年时间。为了做科普,陈能场不断扩充知识面,保持着平均每天五六篇文章的阅读量。比如一篇科普文章《土,可以吃吗》,相关的资料、文献会有一两百篇。


陈能场一直将科普科学准确性视为最重要的原则,之后再选择故事、口语、比喻等方法,将科学专业的词汇通俗化,将整个问题故事化。比如在讲述现在食物的营养降低,污染物增加的时候,陈能场会为受众介绍相关最新的研究,并用一句生动形象的话总结:“我们现在吃的八个苹果的营养,只有奶奶时代吃的一个苹果那么多。”


针对不同类型的人群,他还对科普形式和内容做调整。“对于低头族的白领,科普文章最合适。中小学生最喜欢故事性强、漫画型的科普。对于农民,由于时间、科普条件、文化水平等的限制,一些音频、影像科普最合适。在江苏,曾经有一个农民大姐将我每一篇科普文章录制成音频播放给他们村里的农民兄弟听。我想这样让农民和科学更接近,也可以弥补他们的空虚时间,增进科学思维等。”


陈能场认为有三种人最需要做科普,一是学生,二是农民,三是政策的制定者。在他看来,学生是社会的未来,需要根植正确意识;农民是食物的生产者,需要教育他们安全生产;而政策制定者决定未来发展的导向,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和引导作用。


虽然常年在外奔波,但陈能场不时都会回到家乡,与老家的乡亲们叙叙旧,为德化的中小学生们举办土壤科普讲座。今年,他就在德化一中做了一场“我的土壤缘”的讲座,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同时,他还去赤水镇和大铭镇分别做了“培育健康土壤,发展健康农业”和“如何种好一块田”两场面向镇村干部、种植大户和农民的科普讲座。今年,陈能场在德化老家创立一个土壤健康的种植基地,并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


“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一起来做土壤科普。”陈能场说,一个人力量很单薄,要发动更多的科学家和更多的人一起来做;二是将原来的科普进行整理,让自己的知识系统化。要看更多的书,接触更多的实际问题,争取能编纂成册;三是争取更多的资源,扩大受众阶层和数量,让各个阶层都认识到土壤科普的重要性,认识土壤健康和自己关系的重要性;下一步,继续建设现有的科普平台,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如今,作为中国土壤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陈能场组织了一个涵盖科学工作者、媒体、企业、中学老师、基层干部约60人的队伍,是土壤相关专业委员会中人数最多的一支队伍,接下来还准备建立一支庞大的土壤科普志愿者队伍。


“土壤家”近期文章推荐

张福锁院士|线上课程《农业、环境与人类健康》开课啦!


“环境与健康观察”近期文章推荐

重磅推荐:邓兴旺院士出科普书了!


“土壤观察”近期文章推荐

朱永官、张福锁等:土壤微生物组与土壤健康


荐   书

 


                                         识别二维码购买本书





  更多好书,长按识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了解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土壤观察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在看”,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推文!合作、转载、入群,请加13719364476微信号(或发邮件至149996384@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